魏源是与林则徐、龚自珍齐名的思想家,在近代史上被誉为“中国封建文化优良部分的代表者”,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批先进人物。魏源虽说才华横溢,可他的仕途却很不平坦,他在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五十二岁时才通过补行殿试,中第三科九十三名,赐同进士出身,以知州用,分发江苏。这是一个相当于进士的任职资格,东台是魏源为官的首站,虽说已过知天命之年,但魏源很想在东台任上能放手一搏,展示自己的抱负,做出一些政绩。
魏源到任后他首先想到的就是百姓,他废除原有的一些苛捐杂税,减轻徭役,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为了更好的了解民间疾苦,他深入到老百姓中去调查民情,兴利除弊,与百姓同甘共苦,因而深得民心。魏源为了表明自己为民办事的决心,特意在东台县衙里题写了三副楹联,这三副楹联一直流传至今,在县衙庭柱上所撰楹联为“上有青天,一片冰心盟上帝;民皆赤子,满腔热血注民瘼。”这幅对联既是魏源为官的自警之言,也是表明他为官的心迹。体现了他的为官之道就是要把百姓的民生放在首位。
这幅对联虽说跨越了一百多年,但至今读来仍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他在县衙正堂撰联:“安得民情常达;唯恐己过不闻。”魏源深受古贤遗训的熏陶,认为做官就是要去听民情,办实事,了解民间疾苦,不是去装聋作哑,不听取别人的意见,这副楹联也是向百姓坦诚布公,表达要广开言路,从而能切实了解民间的疾苦。
题在东台县衙厅柱的对联是:“民不可欺,常忧获戾于百姓;官非易做,唯愿推恩到万家。”这幅对联道出了为官就是要为百姓做实事,切实为老百姓的生计着想,而不是仗势去一味的压榨百姓,弄得民不聊生。这三副楹联,无一不突出个“民”字,可见“民生”、“民情”在魏源心头之份量。这么多年过去了,当人们读起这些楹联时,依然能感受到魏源心系民生,为民造福的赤子情怀。
在魏源到任东台之前,这里曾连年遭受水灾。“飓风霪霖无休息,土湿泥流积不得。杖藜登高看水长,东舍西邻白泱泱,虾蟆入门坐蘋上。”吴嘉纪的这首《堤诀诗》是对水灾的真实描述。有一年秋天,东台里下河一带突发洪涝,几天内淹没无数良田,浮尸横流,惨不忍睹。
魏源听到灾情后,心如火焚,矢志根除水患,为民造福。为此他不遗余力的去访贤荐贤。东台时堰镇上有个人叫冯道立,精通易经、天文、历法、算学、医学,尤其在水利学方面深有造诣。魏源得知后,立即登门造访这位地方贤达。当魏源向冯道立求教治水之道时,冯道立看他确实是为地方民情而来,于是向魏源陈述东台在水利上所存在的弊端,建言目前首要任务是必须巩固堤防,疏浚入海水道。
冯道立蜡像
魏源听后,深为他在水利方面的远见卓识所钦佩,对于他所提出的治水理论和治水方案更是赞叹不已,他决意要支持冯道立在水利上的研究成果,并根据他的水利学说来解决地方上的水患。魏源为表达对冯道立在水利上所作贡献的赞扬,特意给冯道立书赠对联,内容为:“绘郏(jiá)檀之图一卷中已饥已溺,熏阳城之化数千家毋讼毋嚣。”
魏源在这副对联中以宋代水利学家郏檀来形象比拟冯道立卓越的治水才能,以及清廉自重、勤学励行、谦逊平和的高尚品质和借用唐代贤臣阳城来表达冯道立对乡风民风的教化所起作用,这幅楹联也是对冯道立作了恰如其分的评价。如今,这副对联仍镌刻在江苏省文保单位冯道立故居的大门两侧,每有游客至此诵读,不由想起魏源访贤的旧事,让人肃然起敬。
冯道立故居
魏源依照冯道立的治水理论和治水方案,着手治理东台水患,邀请他参加治理了一些大型水利工程,建树良多。在魏源的支持下,这期间冯道立所撰写的两部著名水利著作也得以先后问世,其一是《淮扬治水论》,论述治水三法,分别是加筑堤坝,疏通支河,浚刷积沙之法;其二是《测海蠡言》,着重论述通海河道的疏浚,以及攻沙八法之类的法则。这两部著作至今仍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魏源认为如此治水大才,如果不向上司举荐,该是地方官的失职。于是,他在谒见两江总督陆建瀛时,竭力推荐冯道立,盛赞他是一位杰出的有识之士。陆建瀛也深受感动,采纳了魏源的意见,随后奏本皇上,不久朝廷即召冯道立进京。不料冯道立却婉言谢旨,继续留在家乡研究水利,著书立说,先后完成了30多部著作,还在时堰镇上创立了全国第一个“水龙所”。
魏源和冯道立成为至交后,经常在一起探讨治水理论,切磋治水方策。魏源利用冬闲时间,征集民工修浚河道,他亲临现场指挥,关心民工生活,纪律严明,分工合理,民工的积极性很高,很快完成疏浚任务。第二年夏季大水,上游来洪,经斜丰港渲泄入海,免除了水患,东台人民无不称颂这位一心为民的父母官。
魏源在东台为官并非一帆风顺,他在接任知县后,就遇到一件棘手的事:清代的漕务,弊端重重,除了“浮收勒折”之外,还有“将值交卸,截串先征”的陋规。有的知县在离任前,预先征收,中饱私囊,将一笔糊涂账留给后任。魏源的前任知县预征漕银四千两,接任后,欠款悬宕无着,上级追征时,魏源宁可自己筹借赔垫,而没有将这一额外负担转嫁给百姓。这使他的生活困苦不堪,他在给好友胡林翼的信中写道:“全家数十口,空无所有;先人的棺木也未得迁葬。”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夏天,魏源的母亲因病去世,按清例,父母丧必须去官守制。这时,他窘迫得连装运母亲棺柩回乡安葬的路费都没有,只好借住在朋友家中,向亲友借债返籍。魏源在这年八月给一位友人的信中说:“弟东台半载……举家数十口指日悬磬,而先榇至今滞留东台,未能奉移,其窘为生平所未尝。”在亲友的帮助下,魏源最终才将母亲的棺柩运到句容县谭莲山安葬。
魏源在东台“礼耆德,惩奸猾,士民悦服”,他不仅礼贤地方上有德才的士人,征求他们治理地方的意见和煎盐,同时对于地方奸滑之徒他也大力惩治,因而深受百姓爱戴。在他去官守制离任东台时,万人空巷,挥泪相送,攀辕卧辙,途之为塞,百姓殷切期望他再知东台。
当他即将准备登船而去时,前来送行的乡绅连忙拥上前去,恭请跪拜,魏源抱拳作揖。乡绅耆老们早已为他准备好了一双新靴,在万民依恋不舍的呼声中,恭恭敬敬地为他换上,而将他的旧靴留下。这一仪式是至高无上的荣誉,是对他政德的肯定,只有无愧于一方乡民、无愧于德行政事的官员才能配有这样的“留靴”礼遇,此情此景,感人至深。
魏源故居楹联
东台自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建县起至宣统三年(1911年)废除帝制的143年中,共有知县93人,其中为政清廉而又才识超群者,学有所成的最杰出人物当数魏源。魏源在东台为官虽然时间不长,但在任期中却以清廉、实干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使得东台这座古城因为有这样的名贤而熠熠生辉,一百多年来东台人因他而感到自豪。正可谓:“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