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泉堂雅集(1)
2025年2月8号,新年正月十一,是品泉堂第一次雅集活动的日子。当天是入冬以来气温最低的一天,虽然时序刚才进春,但路边的冬青开始发牙生长,加之阳光和煦,满眼已然显露生机。
我们应约到召集人李宏林先生的雅致小厅,室内暖气氤氲,茶香四溢,笑语阵阵。童老师率先展出二枚心爱的花钱,为我们讲述花钱的故事。
他指着一枚花钱讲:寿比南山是古人祝寿时常用的吉语(今人亦如此),出自《诗经•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其大意是:犹如上弦的月,好比初升的日,恰似南山之寿,不会崩坍陷落。犹如松柏枝叶,长青不衰。南山是指丰镐之南山,即西安城南之终南山,其素有天下第一福地之称。后来演化成了寿比南山的成语;诗中的松柏,也演化成了 南山不老松,由此有成语为“寿比南山不老松”。 该钱是民俗钱之吉语钱,圆形方穿。正面文字竖读为“寿(壽)比南山”;背面为纹饰,描述的是寓言海屋添筹的意境。波浪翻滚的大海,海上有一仙山楼阁,楼中陈设宝瓶,内插筹码;空中翩翩起舞的仙鹤衔筹,正欲置于楼内的宝瓶中,为人增寿。我们传阅这枚钱,对钱背面图案寓意有了更多了解。
童老师接着说:人们对生活的种种美好祈求我们都可在花钱中找到,如这枚“平安吉庆 / 福寿双全”钱,指的是既有幸福和年寿两样全备,同时又愿四时平安吉庆。
召集人宏林先生因是居家。可呈好钱不少,他首先给我们简述了“咸丰元宝 / 宝苏 当百”的收藏故事。传承有序,亲情不断,娓娓道来,情意深深。 然后,他重点向我们展示了一枚“泰和重宝 / 光背”,泰和重宝作为金朝时期的珍贵钱币,其市场价值一直较高。篆书钱文出自文学、书法大家党怀英之手,字体清纯典雅,精美异常,素为历代藏家所珍爱。更重要的是这钱传承有序,从泉藏大家孙仲汇处所得,并有鉴定机构的背书,增加了这钱的收藏价值。 诗人袁杰先生带来的展示的钱币最多,除有永通万国、五行大布与布泉等北周三品外,还有咸丰大铁钱、浙江省、福建官局光绪元宝三分六厘银毫和大头三年一角币。
我对银币较为感兴趣,指着品样精美的浙江省光绪元宝三分六厘银毫说,这钱我曾经苦苦寻求过,这银币币面文字同泰和重宝一样也是出自名家之手笔,是浙江省绍兴书法家陶濬宣先生所书,这钱稀少的原因是银成币色低造成的,当年这套银币铸行后,送至上海银行公会,请求允许在上海区域流转。银行公会化验样币后以为,这套银币的成色不行规范,须贴水才可进入上海商场流转,浙江省当局觉得贴水不合算,命将其收回销毁,现存的都是当年的漏网之鱼。
“永通万国 / 光背”钱铸于南北朝,采用玉箸篆字体,字廓深峻,形体厚重,钱文和铸工均臻妙境,堪称“北周三品”之首,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永通万国”意为永远通行天下万国,当时以一枚兑换折一钱五万枚,堪称虚值大钱之冠,民不乐用,流通时间很短,因币美量稀受市场追捧。
但袁杰对“太和六铢 / 光背”钱有更多的话要说,抚摸钱币,透过四百八十寺的烟雨,恍见南朝旧事。“太和六铢”民间有叉腰哭天子的传说,将太货六铢和陈后主的死两件事巧妙地联系起来,反映了民心的向背,因此得到了藏家,社会学家、政治家们的重视。而袁杰因其空灵的诗人特质才有缘得到这枚钱,让他对定数又多了份参悟。
如果我们能穿越到这几枚古代虚额大钱所发行的年代,相信大家对这个古代经济危机下的产物会有本能的厌恨,如今这些却成了收藏者追求的珍品,从收藏层面讲还是有因可寻的。
虚额大钱通常是政权内外交困,财政危机致货币体系崩溃的情况下产生的,因信用不足常被民间拒用,导致经济更加困难,或出现战争,或迫使政府回收改铸,所以实际流通时间短,存世量极少,是具有稀缺性的历史“见证者”。又因是虚额,铸造成本相比面额要少得多,在铸造过程中,使采用特殊工艺,追求独特的艺术性成为可能,所以我们能看到许多虚额大钱展现了古代高超的金属加工技术,具有很高的工艺美学价值。同时,虚额大钱是研究古代货币制度、通货膨胀和财政政策的实物资料,被视为特定历史时期的象征,故事性强化了其市场吸引力。
如此种种,本应被唾弃的产物,却因历史偶然性成为艺术、稀缺性与文化意义的载体,成就了稀有虚额大钱在收藏圈中具有“顶级藏品”的标签,持有者往往借此彰显品位与实力。
时下收藏正历寒冬,但泉声冰下传,何必待春风,今聚一室,以泉为媒,让我们这些钱币收藏者跨越千载,笑阅人间万象,岂不快哉!
编辑:吴勇胜
总编辑:陆碧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