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山堂,是巍峨屹立于扬州制高点蜀冈中峰之上的人文景观,我们必须仰望。
平山堂,千年端坐着北宋扬州知州、一代文宗欧阳修先生,我们必须仰望。
平山堂,傲然蕴藏着流淌欧苏遗风、根植扬城文脉、传承精神之光的文化圣地,我们必须仰望。
欧阳修可是历史上了不起的大人物,能成为北宋时期主政扬州的父母官,能作为兴建平山堂讲学宴游、雅集唱和的主人,能让平山堂留下众多文人诗联墨宝和帝王御笔题匾的精神财富,确实是扬州的荣幸与骄傲。
欧阳修(1007—1072)出生江西吉安,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他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及第为官后,仕途并不顺畅。特别是新政失败后,他被贬任滁州、扬州、颍州及应天府知州。后虽进京为官多职,但宋英宗即位时又卷入濮仪之事中,被贬出知亳、青、蔡三州。熙宁四年(1071)得以太子少师致仕,翌年六十六岁病逝,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宗”。
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为文以韩愈为宗,反对浮靡文风,文章纡徐委曲,诗词雄健清丽,以文负一代盛名,位列“唐宋八大家”和“千古文章四大家”,苏轼赞其为“事业三朝之望,文章百世之师”。他平生喜好奖掖后辈,曾巩、王安石及苏洵父子均受其提携与栽培,以致“唐宋八大家”中竟有五人出自他的门下,对北宋文学发展可谓功莫大焉。
欧阳修在滁州写下不朽名篇《醉翁亭记》后,于庆历八年(1048)二月从滁州调任扬州,并在皇祐元年(1049)正月前往颍州赴任。在扬一年时间里,他节制淮南十一郡,尽管政务庞杂,但是他处事却“各有条理,纲目不乱”,体恤民情,兴利除弊。公务之余,他仍寄情于山水之间,于是爱上游目骋怀之蜀冈并在大明寺西侧建造平山堂,显露出文章太守的豪情逸致。
欧阳修不为贬谪懈怠,不为世俗羁绊,但见堂前花木扶疏,庭院幽寂清雅,凭栏远眺江南诸山,恰与视线相平,因此取名“平山堂”。宋词人叶梦得为此称平山堂“壮丽为淮南第一”,堂上“放开眼界”蓝色大字让人眼前一亮,清巡抚林元题匾“远山来与此堂平”最为贴切传神。在这里,他聚集文人雅士或讲学宴游或赋诗作词,展现高雅的生活情趣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平山堂由此成为他以文会友、安顿灵魂的驿站,恰似今日之文学沙龙和百家讲坛。
平山堂内有许多名人楹联、柱联和对联,彰显“淮左名都”文化的积淀。堂前朱漆红柱留有清代扬州知府伊秉绶柱联:“过江诸山到此堂下,太守之宴与众宾欢。”上联以山拟人,再现当年高朋满座、谈古论今之盛况;下联则借《醉翁亭记》名句,表现欧阳公无法施展抱负的郁结和乐观自适的情致。朱公纯所题对联:“晓起凭栏,六代青山都到眼;晚来对酒,二分明月正当头。”显现当年溶溶月色之堂,荧荧烛光映窗,煦煦和风传出琅琅书声,近山近水融入高谈阔论和欢声笑语之中。
堂中匾额“坐花载月”,竟是“击鼓传花”之起源。据《避暑录话》载:“公每于暑时,辄凌晨携客往游,遣人走邵伯湖,取荷花千余朵,以画盆分插百余盆,与客相间。酒行,即遣妓取一花传客,以次摘其叶,尽处则须酒,往往侵夜载月而归。”让人感叹他在繁忙公务闲暇,也会有如此风情雅致。
堂内最耐品的匾额,要数光绪年间两江总督刘坤一所题“风流宛在”。书法流畅,内藏玄机,别具一格,“流”字少一点,而“在”字多一点。如此挥豪写就,意在说明此处因风流动因情变动所致,观之情趣盎然。堂上还有一幅徐红山集句题平山堂,描绘至为精彩:“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送夕阳,迎素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
康熙与乾隆六次下江南,数度临幸平山堂并御题。康熙帝御书“怡情”“澄旷”匾额悬于真赏楼上,又御写“平山堂”和“贤守清风”分别置平山堂和欧阳祠;乾隆帝更是九次莅临大明寺
和平山堂,为此御写三十八首诗、两副对联、三幅“福”字、两方匾额和三方碑刻,并写下《平山堂》《四月朔日游平山堂》御制诗,表达对欧阳修所代表的文人士大夫的认同理解与尊敬器重,实为平山堂兴盛和文化传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往昔扬州的幸运不止于此,北宋另一位文坛巨人,欧阳修弟子苏轼也有幸于1092年知州扬州,并在“平山堂”向北次第建起了“谷林堂”和“欧阳祠”。堂前古藤错节,松柏苍翠,芭蕉肥美,繁花似锦,构成了蜀冈“仙人旧馆”之文化道场与人文景观。“谷林堂”取之于东坡“深谷下窈窕,高林合扶疏”诗句中的“谷林”二字,是苏轼为纪念恩师欧阳修所建。堂内陈列欧阳公主编《新唐书》、独撰《新五代史》和遗作《欧阳文忠公集》《六一词》,还存有大量名人槛联和书画作品,现在此辟有赓续欧苏清风的扬州市廉政教育基地。
欧阳祠中悬匾“六一宗风”,让人印象深刻。大文豪欧阳修晚号“六一居士”有其真意:“吾家藏书一万卷,收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当时扬州石刻大师朱敬斋勒石所刻欧阳修石刻画,欧阳公容颜微笑,胡须纤细有波,石面凹纹反光,不仅造成远观白须、近看黑须,而且从任何角度看他与观者皆对视可亲,堪比蒙娜丽莎神品。
饶有情趣、流芳百世的逸事,则是师徒孙三人共创平山堂同题诗词。“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北宋•欧阳修《朝中措•平山堂》)此词系欧阳翁借酬赠僚友、文史家刘敞赴扬任职所填撰,追忆自己几年前在扬钟情平山堂之胜境,并由此抒发人生感悟。
苏轼一生十次到过扬州,对扬州情深意笃。他第三次光临扬州,重游故地平山堂,抚今追忆,感慨万千,遂为追忆恩师欧阳修,感慨人生如梦所作一阕缅怀词。“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北宋•苏轼《西江月•平山堂》)
“栋宇高开古寺间,尽数佳处入雕栏。山浮海上青螺远,天转江南碧玉宽。雨槛幽花滋浅泪,风卮清酒涨微澜。游人若论登临美,须作淮东第一观。”(北宋•秦观《次韵子由题平山堂》)这是“苏门六君子”之一,苏轼高徒秦观,瞻仰大明寺及平山堂后有感而作七律诗,借描写蜀冈大明寺和平山堂的绝美风光,来怀念前辈及老师的文化熏陶。
欧阳修在扬推行宽简政务,提倡廉洁高效治政,不扰民、不劳民,注重修养生息。他在所建平山堂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吸引八方文人志士前来交流互动,大力倡导“文以明道”的文学主张,营造扬州前所未有的文化氛围。他还修建了大明井和无双亭等名胜古迹,不仅美化了人文环境,而且增添了人文地标。此外,他在扬倾情写作《朝中措•送刘中原甫出守扬州》和《奉酬扬州刘舍人见寄之作》两首诗词,既表达他对扬州同僚友人的思念,又表现他对扬州美好时光的怀想。
苏轼在扬任职虽七个月,但政绩显著,颇得好评。他为民呼吁,请免“积欠”,为漕员解难,取消“万花会”活动。他对扬州文化影响更为深远,“千古文艺一通才”的文化修养,使得扬州形成兼容南北、刚柔并济的文化特色;他的豁达乐观人生态度,使得扬州文化色彩更加丰富多元;他务实为民的为官作风,使得扬州官场保持风清气正;他大气磅礴的诗词和精彩纷呈的文艺活动,给扬州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甚至,他的饮食理念,对扬州的美食文化也起到助推作用。尤其是,他在扬写作“试问江南诸伴侣,谁似我,醉扬州。”唱出了他对扬州的深情与挚爱。
师徒文豪欧苏留给后人的平山堂,不仅是雄居千年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致,也不仅是风花雪月、诗酒流连的文艺场所,而且是一种气场、胸襟与境界,更是一种以凛然正气横亘于古今之际、俯仰于天地之间的人格精神与博大情怀。
“邗上文明发韧之地”蜀冈之巅的平山堂,既是扬州著名的历史遗存,又是扬州重要的文化符号,更是扬州人民追忆历史、感受文化、传承文脉的精神高地。